瓦尔特·本雅明简介

瓦尔特·本雅明简介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 德国犹太裔马克思主义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和哲学家。出版有《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单行道》《柏林童年》等作品。被称为“20世纪欧洲最伟大的文学心灵之一”“欧洲最后一位文人”。 王凡柯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欧语系副教授、系副主任。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哥廷根大学、复旦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19至20世纪德语文学与美学、本雅明思想等,已发表相关论文若干,另有译作面世。

经典语录

木炭工彼得:说实话,广播员先生,我们真的很想到“声音王国”去。广播员:到“声音王国”去?木炭工彼得,我不明白你的意思?你必须解释得再清楚些。 木炭工彼得:你看啊,广播员先生。我们已经在豪夫的童话故事书里待了一百年了。这么多年来,我们只是偶尔遇到一个小朋友,而且只能和他说一次话。但如果童话故事里的人物从书里走出来,到了“声音王国”去,他们就能同时向成百上千的孩子们介绍自己,这没准会成为一种时尚呢。我们现在就是想做这个,广播员先生,有人告诉我们,您就是来帮助我们的那个人! 如果这些书中有些地方超出了孩童的视野,那么正是这些地方让小读者们印象深刻。通过这样的话语和理念让孩子们因此获得了自己成长的护身符,能够充满欢愉地跨过青少年的门槛进人成年人的应许之地。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如饥似渴地想要“饱读”这些书籍的原因。 “如饥似渴地读书”,这真是一个奇怪的比喻,但它足够让人陷人深思。事实上,在艺术王国里,没有哪种形式能够像散文那样,读者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会对文本产生影响,改变甚至是破坏它的形式。也许我们真的能把阅读与消费相提并论。当我们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首先我们必须记住,人需要营养和人需要吃饭的原因可能并不完全相同。以前的营养学理论也许不无道理,因为吃饭是该理论唯一的依据,认为我们是通过吸收食物的精华来获取营养的。但是,今天的我们并不只是通过那样的方式来获取营养,虽然吃饭是一个吸收和获取的过程,但这个过程中我们吸收的不仅仅是生存所需的营养。同样,阅读也是这样一种吸收和获取的过程。换句话说,阅读并不只是增长经验,并不只是获取体验与经历的宝库。所谓心理替代理论其实就是关于营养的理论,它强调我们新生的血液来自我们消耗的血液,我们新生的骨骼来自我们损耗的骨骼,等等。但是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我们读书并不只是为了吸收经验,我们读书是为了完善自我。对于儿童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他们的阅读也应遵循这种方式。进一步说,孩子们在阅读中吸收,他们并没有只是沉溺在移情之中。阅读与孩子们的个体成长和感知能力的关系,要比阅读与他们所受教育以及对世界的了解程度的关系更为紧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说,对孩子们而言,阅读本身和在阅读中发现真理一样重要。同样的,儿童书籍所蕴含的特殊意义也正在于此。 启蒙之声:我们启蒙的敌人就是那么无知。我命名自巴士底监狱,诞生在1789年的风暴来袭时。主持人:那么您给人类带来了什么呢?启蒙之声:正义与公平(Billigkeit)。主持人:便宜(Billigkeit)?您未免太夸张了!启蒙之声:您这是什么意思?主持人:我的意思是,您朋友们的书可真够贵的。正如我在书展目录上看到的那样:席勒的《三十年战争史》( Geschichte des Dfeißigjährigen Krieges )需要花上18马克,《布韦努托‧切利尼》( Benvenuto Cellini )没有24马克休想读到,而歌德1790年出版的作品在目录上显示售价57马克。启蒙之声:很抱歉,但这不仅证明了经典的阅读从来就不轻而易举,同时也证明了人们在多大程度上仍然愿意为此付出努力。经典的著作可以说是我们终生的财富,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所设的信托基金。主持人:可是它们被束之高阁,可还有人去阅读它们?歌德对此就深信不疑,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曾这样说道:普通大众的判断力和他们的品位一样差,他们对普通事物表现出和对崇高事物同等的兴趣。 在这里,抽象的论证让位于形象的铺展,在具体的经验中表征真理。事实上,在本雅明早年对康德认识论的批判中就曾指出,概念对现象的围捕和统摄会导致经验的失患,或者使经验沦为有待析出“澄明之理念”的“肮脏的保姆”。因此,他对具体之物的偏爱,对历史在场的审视也同样延续到了他的广播创作中,正如在有关广播剧的反思《大众普及的两类方式》中所言:“为了获得足够的深度,就得有意地从浅显的表层出发。”不仅对于广播剧,本雅明几乎所有的广播创作显然都深刻地践行了此语。他关注观念的世界也关注具体的日常,他关切大众人群的生存与生活;但他并不传递观念本身,他只传递不同观念的声音;他不灌输知识,他将知识转化为经验。他用他独特的语言方式乃至思维方式通过空中的电波,营造出独特的气氛之环(Hauchkreis),并延伸到每一处声音的林间空地上。 主持人:这意味着一种内在的态度,我指的是弗里施先生对他的公司、他的老板和他整个人生命运表现出的基本价值观。他清醒、坚定、勇敢。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因此他可以随时保持冷静,并同时保持礼貌。他知道如何根据谈判对手的心理状态而调适话语,而不是以牺牲自己的尊严作为代价。怀疑者:您说什么就是什么吧,但我还是觉得,这是因为弗里施先生幸运地拥有外在条件。如果这一切外部的因素都没有帮到他,而且出于某些原因,他的老板也没有被说服呢?主持人:弗里施先生都预想到了这一切。即使最后失败了,他也能保持冷静,而不是一味地心灰意冷。弗里施先生将他的加薪努力视为一种竞技的艺术,他对待这种竞技犹如对待一种游戏。他以轻松愉快的方式投入到与生活困境的斗争中去。即使在失败面前,他也会保持清醒的头脑。请相信我一件事:那些能够一次次抵御失败的暴击而不被打倒的人,都是能够成功地以体面的方式对待失败的人;他们不会在每次失 the more someone understands something and the more he knows of a particular kind of beauty,the more he can rejoce in everything that he knows and sees,and the less he39;s fixated on possessing it.
Copyright ©2024 句子摘抄本  |   豫ICP备202410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