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40年

女性主义40年简介

“我就是我!我就是女人!”

从“野丫头”到“女性主义理论第一人”

上野千鹤子完整回顾40年女性主义历程

“我就是这样一路飞奔而来的,我希望读者能够接过我的接力棒。”——上野千鹤子

1970年,日本女性解放运动诞生了。二十出头的上野千鹤子接受了女性主义洗礼,前辈们活跃的身姿激励着她奔向最前线,并一路奔跑至今。40年后,上野千鹤子回顾自身女性主义的生涯。从女性主义草创期的初心到2000年后为女性主义的奔走呐喊,在本书中都一一呈现。

——20世纪70年代,日本女性主义诞生,上野受到了女性主义的洗礼。

——20世纪80年代,日本女性主义在被抵制和不被理解中成长,上野卷入了一系列的论战,如“带孩子上班之争”的“陈美龄论战”、“女性抨击女性”的曾野绫子批判等,她也因此被贴上了“争强好胜”的标签。

——20世纪90年代,日本女性主义进入顺风时代,上野在北京...

女性主义40年 名言/名句/语录

有趣的是,上司与下属、老师与学生,上下关系中处于下位的人总能更好地看清上位者的状况或缺陷。人似乎一旦站到高处,就像在逆光中看世界,便看不清自身和周围了。永远处于底层的女性十分清楚聚光灯下掌权者的不堪与可笑,因此对自己有可能变成相同立场一事非常警觉。但除非一直留神注意,否则很难持续。男人的价值观像地球引力一样充斥四周,只要稍有松懈就会被卷进去。 “女性也应该作为职业工作者自食其力。不可以带孩子上班给企业添麻烦。”林真理子对陈美龄的这一批判不仅在工作女性中,在主妇中也获得了很大的支持。此事至今仍处于支持方和反对方的论战旋涡中,很多人都表示“我有话要说”。我认为这次论战的意义在于女性之间关于“边育儿边工作”一事的热烈讨论和影响的扩大。 “二战”之后,关于女性问题出现过3次以“工作还是家庭”等为主题的“主妇论战”,但每次都只有一部分人参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陈美龄论战”参与面的扩大可算是对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试金石。 陈美龄论战的关键词是“添麻烦”,即带孩子去上班是给社会、企业添麻烦,是对自己的纵容,而纵容陈美龄这么做的社会也是不对的。可是,“带孩子上班会给公司添麻烦”一旦变成社会共识,那就不妙了。要让我说,带孩子上班的女性不是自我纵容,反而是那些把所有的育儿责任完全推给女性的男人才是对自己最大的纵容。 吏”与“买”一字之差,值“实存”可以明确这一香为不是红件间题,而是男性“买”家的问题。新闻报道中有的买@ 少女在联合国维和部队卖春—以伊军将士为对象 (《读卖新闻》1994年1月30日) 标题写成这样,听上去就像少女主动自发地卖春。性产业中有关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当然是有需求才会有供给。如果把标题换种说法,人们的看法会立刻发生180度的转变: 维和部队将士向未成年人买春 谁是“罪犯”,这样写就一目了然了。父权制媒体近来的热门作品是“援助交际”。啊,这可不是佩服的时候。用社会学“业界”的后起之“秀”宫台真司39;的话说,“援助交际”是大叔委婉的表达方式,反而是女孩子直截了当地称呼那些当事人为“出来卖的”。把以少女为对象的“买春”一或者也可以叫作淫乱行为”一称为“授助交际,大可以减少大椒的一些罪恶感吧。不良少女和穿超短暴露装的 并做出决定的。这种判断的基准因人,因时代而异,并不是绝对的。既然如此,让女性做她觉得是对的、想做的,就是最好的判断。有一位小儿科女医生的话让我印象深刻,“妈妈若是生活得开开心心,对孩子来说就是合适的”。 能够生活得开开心心,所需要的条件也因人而异。有的人觉得能去工作就开心,也有人觉得待在家里开心。重要的是,完善我们的社会体系让女性能够生活得开心。如果能够让女性坚持对她们有利的主张,即使不符合社会常识也应该支持。 女性们,不要再当“阿信”了!陈美龄带孩子去上班,即使引发了问题,也比不带好得多。因为只要不发生问题,我们的社会体系就不会有任何改变。 不过,对于陈美龄的母子一体感,我也是持怀疑态度的。她说:“在孩子1岁半之前都应该坚持母乳喂养。孩子年幼时与母亲的身体接触可以在母子间建立稳定的信赖关系。”这种想法对有工作的母亲来说是一种威胁,会让她们因罪恶感而苦恼。年幼时缺乏身体接触会导致孩子误入歧途,这种说法并没有根据。另外,她说“很多事情都是生了孩子后才明白,所以女性应该生孩子”,这也让我觉得很困扰。我虽然没有孩子,但很理解母亲带孩子的辛苦和不利因素。一部分女性试图把从自身的浅薄经验中得出的判断强加于所有女性,这种做法只会给整体女性带来不利的影响。最后,“陈美龄论战”让我最为厌恶的是男人沉默、退缩、
Copyright ©2024 句子摘抄本  |   豫ICP备202410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