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自然地,这类诗是不能发表或出版的,甚至也不能写下来再重新打字。他们只可以被作者本人和另外约七个人背熟,因为她也不能信任自己的记忆。时不时地,她会私下会见某个人,然后请他或她背熟这辑诗或那辑诗,作为一种库存手段。这种谨慎绝非过度:人们会因为比在一片纸上写几行字更小的事情而水远消失。此外,她更担心的是儿子的生命而不是自己的生命,他在劳改营里,而她绝望地努力了十八年,试图使他获释。在一小片纸上写几行字可能要付出重代价,更多是对他而不是对她,因为她能失去的,就只剩下希望,也许还有理智。然而,要是当局发现她的《安魂曲》,则母子的死期就近了。这是个组诗,描写一个女人的苦难,她儿子被捕,她在监狱墙下排队等待把一个包裹送给他,并奔波于国家各机构办公室,想打探他的下落。看来,这一回她真是自传性的了,然而《安魂曲》的力量在于阿赫玛托娃的经历太普遍了。这支安魂曲哀悼的是哀悼者:失去儿子的母亲,变成寡妇的妻子,有时候两者集于一身,例如作者本人即是如此。这是一个合唱队在主人公面前死亡的悲剧。

约瑟夫·布罗茨基

原作者:约瑟夫·布罗茨基

约瑟夫·布罗茨基作品: 《悲伤与理智》 《文明的孩子》 《从彼得堡到斯德哥尔摩》
约瑟夫·布罗茨基简介:

俄裔美国诗人,散文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40年生于列宁格勒。15岁即辍学谋生,打过许多杂工,很早开始写诗。发表在苏联地下刊物上,1964年受当局审讯,被定为“社会寄生虫”,判刑5年,后来当局迫于舆论压力,在其服刑18个月后予以释放,1972年被放逐后移居美国,起初8年在密歇根大学任驻校诗人,后在其他大学任访问教授,1977年加入美国籍,1987年因其哀... (更多)

Copyright ©2024 句子摘抄本  |   豫ICP备202410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