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虽然起步迟于迟于希腊,却早于英国。英国16世纪先出剧作家马洛,是莎士比亚的前辈,影响了沙氏和歌德。中国第一期剧作家数量远远超过希腊英国,而六大家的才华和剧本量都很高,没有一个达到莎氏的高度。原因在哪里? 中国剧作家的创作观念是伦理的,寓教于戏,只感化教育作用,在古代有益于名教、文化、民情。有了这种观念,容易写成红脸白脸、好人坏人,不在人性上深挖深究。儿女情长,长到结婚为止;英雄气短,短到大团圆,不再牺牲了。作家没有多大的宇宙观、世界观,不过是忠孝仁义,在人脉关系上转圈圈。这些,都是和莎士比亚精神背道而驰的。 莎士比亚的作品,无为。剧中有好人坏人,但他关心怎么个好法、怎么个坏法,所以他伟大。人性,近看是看不清的,远看才能看清。人间百态,莎士比亚退得很开。退得最远最开的,是上帝。莎士比亚,是仅次于上帝的人。 莎士比亚为什么退得开、退的远?因为他有他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 所有伟大人物,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哲理的底盘。艺术品是他公开的一部分,另有更大的部分,他不公开。不公开的部分与公开的部分,比例越大,作品的深度越大。 我爱艺术,爱艺术家,是因为艺术见一二啊,而艺术家是见七八。但艺术家这份七八,死后消失了。你能和活着的大艺术家同代而交往,是大幸。 莎士比亚的宇宙观,横躺在他的作品中,如老子的宇宙观,参透在她说的每句话中。但不肯直说、说白。 中国中世纪剧作家,没有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只有伦理——艺术家的永久过程,是对人性深度呈现的过程。莎士比亚作品中好像在说:你们要知道啊,还有许多东西,作品里是放不进去的呀! 作品里放不下,但又让人看出还有许多东西,这就是艺术家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