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元璋的规划里,户帖并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他不只希望天下变得透明,还希望天下任何一处地方都能触手可及。朱元璋的理想,是达成一种对社会细致而全面的控制,让统治者的意志,可以直接贯彻到大明最基本的户籍单位——户。这个不独是朱元璋的理想,对任何一个中央政府来说,最美好的状态,是每一道指令都能顺畅地传达给每一个具体的人,百分之百地上行下效,如臂使指。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在科技水平低下的古代社会,国家机器想达到这个境界太难了。大秦帝国尝试过一次。……在这个结构之下,朝廷的意志可以从中央贯通到最低的里一级。可是当时没有纸,更没有电话和电报,中央政府想要掌控每一处基层,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这种基层结构的成本太高,可秦廷又不愿放松管束。唯一的办法,就是让法律再细密些、再严苛些,指望民众畏法谨行,老实不生事,以此减少管理负担。可是,实际效果恰好相反:律法越严,管理起来就越麻烦,基层就越容易出问题;而基层问题一多,官府不得的强化惩戒,反而让成本越来越高。一来二去,形成恶性循环,知道结构不堪负荷。秦代灭亡的原因有很多,这个无视管理成本、希望彻底掌控基层的轴劲,也算其中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吧。后来刘邦就学乖了。西汉虽然上继秦制,但法律上“约法省禁,蠲削烦苛”,同时在基层官员的选拔上懂得妥协,把很多权利让渡给地方上的大族。汉代的地方豪右、强宗之所以那么强大,本质上,是中央与地方在管理上达成微妙平衡的结果。……有句俗话,叫“皇权不下县”。很多人将其误读为,皇权管不到基层,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皇权管不过来基层。……这种让渡管理可以保证统治效率,但也会产生一个问题——让地方做大,形成和皇权对抗的利益集团。他们会为了自身的利益,对中央朝廷的指令进行过滤,对自己有好处的,加码执行,对自己不利的,蓄意扭曲或者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