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内心的冲突

施虐者在童年时期深受打击,因为不得不屈从。他可能篡改了他的感情,把对压迫者的恨转为对他的爱。当他长大时——可能是在青春期——这种冲突变得难以忍受,他把超然当作避难所。但是当他面临失败时,他又无法把自己孤立在象牙塔里。他好像又回复到了原先的依赖状态,但是有一点区别:此时他对情感的需要变得如此不顾一切,他愿意出任何价钱,只要自己不被孤零零地扔下。而同时他找到感情的机会却减少了,因为他对超然的需求——这种需求仍然存在——不断干扰他同他人维系在一起的欲望。这种挣扎拖垮了他,他变得无望,产生了施虐倾向。但是他对他人的需求非常强烈,他只得压制自己的施虐倾向,试图退却以掩盖自己的施虐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同他人相处是一种负担——虽然他正自己可能并没有意识到。他显得害羞、不自然。他总是在扮演一个违背他施虐冲动的角色。……最后他给人以“受虐狂”的印象——即沉迷于被虐待的感觉。但是因为这个术语和它所含的意思容易引起误解(因为受虐狂本质上是施虐者),所以最好不要用它(作者用的是“倒错施虐症”这个词),我们只描述一下有关的一些要素。因为老是抑制自己不去坚持自己的权利,这个倒错的施虐症患者很容易受到虐待。而且,因为他对自己的怯弱很生气,他通常会被公然施虐狂吸引,既羡慕又憎恶——就像后者,觉察到他甘愿受虐,也被他所吸引。这样,他使自己处于被利用、被挫伤、被侮辱的地位。而他其实根本不欣赏这种被虐的乐趣,反而感到非常痛苦。他从中得到的只是他通过别人时间了自己的施虐冲动,而不用去面对他自己的施虐倾向。他觉得自己很清白,并对他人的施虐行为感到很义愤——而同时却在希冀有那么一天,他能强过他的施虐伙伴,能够征服他。

卡伦·霍妮

原作者:卡伦·霍妮

卡伦·霍妮作品: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如何化解内心的焦虑》
卡伦·霍妮简介:

卡伦·霍妮 (Karen Danielsen Horney ) 往往被认为是个弗洛伊德学说的修下者或新弗洛伊德派,因为她的一些概念都是精心之作,又是对弗洛伊德学说的修正。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霍妮是社会心理学的最早的倡导者之一,她相信用社会心理学说明人格的发展比弗洛依德的性概念更适当。 虽然霍妮被称为“新弗洛伊德主义”的... (更多)

Copyright ©2024 句子摘抄本  |   豫ICP备202410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