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识别

故事识别简介

《故事识别》为上海青年作家、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张怡微的最新抒情文艺论集。以全新的视角重新诠释经典,重温文学故事,新解旧文往事,在小说、戏曲、电影的细读比较中,探寻文学艺术审美的时代新曲。全书分三辑,第一辑凝聚的渴望,讲王安忆、角田光代等当代女作家的作品,给我们展现了文学故事的讲述方式;第二辑今夜星光灿烂,讲电影,通过《阿飞正传》《甜蜜蜜》等经典影片,呈现电影叙事中故事是如何展开的;第三辑拥抱全部的细节,以创意写作为中心,讲述中外作家如纳博科夫、石黑一雄是如何处理小说材料的。

故事识别 名言/名句/语录

……女人因为自己受苦,才看得见朋友的苦。……女性友谊的特征之一就是不再向闺蜜发出共同受难的邀约。 围绕着“报”字的“报答”“报仇”“报偿”以及“报应等名词的中心意义是“反应”或“还报”,而此一观念是中国社会关系中重要的基础。中国人相信行动的交互性(爱与憎,赏与罚),当一个中国人有所举动时,他会预期对方有所“反应”或“还报”。联想到《清风亭》的经典悲剧,背靠着“天雷报”的因缘,就非常有意思。好像我们说一个人没有良心,没有道德情感,丧尽的是“天良”,它不是面对法、面对理的,而是面对天的。什么是天?天是一种难以言说的道德模造机制。 《长恨歌》第一章竟是没有时间的,上海条条弄堂,生老病死,往复回环不已。流言熄了会生,鸽子炸散了又收回,阁浪谑了晚上还要睡觉的……我故乡在台南,台南马路宽大。长大初初搬到台北,住进巷子。抬头看天空,天空竟是十字架形状。オ第一次明白王安忆的弄堂。面对那样的天空,无辜也会认罪:我有罪,我又爱上了人。” 我们随着主人公的眼睛看见了什么?又没看见什么?如果读来什么也没有“看见”,是否意味着暴力已经常态到无可辨识;如果读来觉得“我们能看见”,是否罪愆已经难以逃避?这是海明威的狡黠。
Copyright ©2024 句子摘抄本  |   豫ICP备202410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