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刺在艺术中的位置是什么?我认为:直接的、有具体对象的讽刺,是不艺术的。大的叛逆,要找大的主题。攻击上帝的,是尼采。攻击宇宙的,是老子。他们从来不肯指具体的人、事。原则:攻大的,不攻小的;攻抽象的,不攻具体的。我也气过、攻击过很多人事,但终于放进抽屉,不发表,不抬举他们。音乐不能讽刺任何东西,没有“他妈的进行曲”。弹一曲琴,能把你的仇敌气死吗?音乐是纯粹的,这是它的弱,也是它的崇高。十八九世纪,欧洲出现杂志,散文、论文因之发达。小说中的伦敦贵妇人,朝妆时就看报,听人读报。从前的文化生活,是读《圣经》、史诗、牧歌,到十八九世纪,读书始有和日常生活相关的兴味。斯威夫特,是个苦命、孤独、乖僻的畸零人,愤世嫉俗,恨人类恨到极点,爱情上饱受痛苦。……恨人类,又要写给人类看。晚年,曾有两年不说一句话。在我看来斯威夫特是月亮,只一面向着人类,另一面照着他的情人。他晚年不说一言,真是好样的。艺术家。我讲完了文学史课,也得从此沉默了。我们要有耐心读古人的东西,要体谅他们的好奇心,如鬼怪之类。我想将真实写到奇异的程度,使两大文学范畴豁然贯通。我憎恨人类,但迷恋人性的深度。已知的人性,已够我惊叹,未知的人性,更令我探索,你们都是我探索的对象——别害怕,我超乎善恶。文学不是描写真实,而是创造真实——真实是无法描写的。上帝是立体的艺术家,艺术家是平面的上帝。耶稣是半立体的,十字架只有正面才好看,侧面不好看,非得把耶稣钉上去才好看。艺术家要安于平面。尼采和托尔斯泰都不安于平面,想要立体,结果一个疯了,一个痴了。所谓现代小说,现实主义,真实好不容易才形成的。神话、史诗、悲剧,好不容易爬到现实主义这一步。少年人是脆弱的,因为纯洁。二十七岁、三十七岁、五十七岁,人就复杂了,知道如何对付自尊心,对付人生。到底是坚强不屈好,还是撒手不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