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伏瓦回忆录

波伏瓦回忆录简介

《波伏瓦回忆录(第1卷):端方淑女》内容简介:法国存在主义者、女权主义理论先驱、著名小说家西蒙娜•德•波伏瓦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其中以小说杰作《一代名流》、被奉为“女权主义圣经”的理论著作《第二性》及篇幅巨大的回忆录尤为光彩夺目。

西蒙娜•德•波伏瓦无疑是20世纪法国一位伟大的回忆录作家,其四部主要回忆录的巨大规模与篇幅,至今无人出其右。其即:《西蒙娜•德•波伏瓦回忆录》之《第一卷:端方淑女》(1958)、《第二卷:风华岁月》(1960)、《第三卷:激荡人生》(1963)与《归根到底》(1972)。这四部回忆录所具有的圣西蒙式的历史社会价值,只有像波伏瓦这样既是文学家又是社会活动家、“介入者”的作家兼斗士才能提供。此外,还有三部回忆录或自传性作品,与前四大部回忆录构成一个编年史般的整体。

波伏瓦在回忆录中则力图提供一个反抗传统、追求独立自由的女...

波伏瓦回忆录 名言/名句/语录

造化对我谈论上帝。可是在我看来,对于人类生息的这个世界,上帝显然是完全陌生的。正如深居梵蒂冈的教皇,无需操心现世发生的事情,住在浩瀚天国的上帝,也没有必要过问人间世事的细节。我早就学会了区分上帝的权威和世俗的权威。 我经常自问我一次次发作的理由和意义。我想这可能是因为我充满激情与活力,我从来没有完全放弃走极端的心态。让反感发展到作呕,让欲望发展到念念不忘的程度,这就使得我所喜欢的事物与我不喜欢的事物之间,相隔了一条鸿沟。我不能毫不在乎地接受自己从完满堕入虚无,从极乐堕入恐怖。如果认为这是必然的,我也就认了,可是我从来没有对一件东西发过火。不过,我拒绝向这种摸不着的力量即言辞让步。 我同时受到宗教的道德规范和父亲的国家主义的熏陶,因而陷入了矛盾之中,无论是母亲还是那些女老师,都不怀疑教皇是圣灵选中的。然而父亲不准教皇染指俗事;母亲和父亲的想法一样。利奥八世在通谕中谈论“社会问题”,因而背叛了自己的使命:庇护十世对社会问题只字不提因而成了圣人。因此我必须理解这种悖论:被上帝选中在人间代表上帝的人,不应该操心人间的事情。法兰西是天主教会的长女,她应该顺从自己的母亲。然而国家的价值准则先于天主教的道德准则。当有人在圣叙尔皮斯为“中欧挨饿的孩子们”募捐时,母亲气愤地拒绝给“德国佬”捐款。在任何情况下,爱国主义和对秩序的关心都比基督教的慈善重要。说谎就是冒犯上帝。可是爸爸公开说,亨利上校作了一次假,其表现堪称一个诚实而伟大的人。杀人是犯罪,但不应该取消死刑,人们很早就教我学会决疑论的辨异,彻底区分上帝与恺撒,让每个人承担自己的责任。但恺撒总是胜过上帝,令我困惑不解,同时通过福音书的一节节经文和《震旦报》的一栏栏新闻去看世界,看法肯定模糊不清。我没有别的办法,只好低着头,只好仰仗权威的庇护。 有些事情我其实感受非常强烈,永远忘不掉,却能做到绝口不提,这种秉性是我在回忆自己的童年时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启示之一。人们告诉我的世界,是按固定的坐标和分明的类别和谐地安置的。中性的概念都被排除:要么是叛徒,要么是英雄,要么是变节者,要么是殉道者,没有中间分子;凡是不能吃的果子都是有毒的,人们肯定“我爱”我家族的所有成员,包括最受冷落的叔祖父母。自我牙牙学语开始,我的经历戳穿了这种本质主义。白很少是纯白的,邪恶的黑色隐匿着,我看到的是白不白黑不黑的灰色。只是当我试图抓住它们模糊不清的区别时,不得不倚仗词句,才又回落到了概念分明的世界里。我凭双眼看到的东西,我确实感受到的东西,大概勉强可以归于这个范畴。神话和老生常谈压倒真理。真理无法确切地说出来,我便悄悄地把它塞进微不足道之中。不靠语言帮助的思维既然受挫,我便估摸着语言完完全全地涵盖了现实。因此我可能是受了大人的启蒙,从而把他们视为掌握绝学的人:他们所指是一件事物,而所表达的则为事物之精髓,即如水果之汁。在词语与其表达对象之间,我想象不出有任何距离可容纳谬误。这就是为什么我依循语言而不加批评、查考,甚至情形令我疑惑时亦如此。
Copyright ©2024 句子摘抄本  |   豫ICP备202410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