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浪漫主义者

最后的浪漫主义者简介

《最后的浪漫主义者》是苇岸的散文集,他的语言的使用亲切,简单朴素而饶有诗意,在苇岸的散文中,我们发现,关于具体的人事,他写得十分少,简直吝啬。而且这些文字,大体上是献给他的亲人和朋友的,完全出于情感的支配,仅是一个海子就有数篇之多。但是,对于大自然,对于其中的许许多多的小生命,他乃不惜笔墨,描写种种细枝末节,充满关爱之情。这里不是“齐物论”式的,不是物我两忘,也不是借物言志。他没有那种艺术的功利主义。把自然人格化,也许在他看来,这样的人类也太傲慢了。他的散文不是中世纪田园诗式的,没有陶潜一类中国士大夫的闲适与陶醉,他是清醒的。在他的作品中,人与自然是共时性的存在,是对等的,对话的,处在恒在的交流状态。

最后的浪漫主义者 名言/名句/语录

我想未来也许只有清明还能使已完全弃绝于自然而进入“数字化生存”的人们,想起古老(永恒)的二十四节气。与立春和立秋类同,清明也是一个敏感的,凸显的显性节气,且富于神秘、诡异气氛。也许因其已经演变为节日,故清明的天况往往出人意想地与它的词义相反,而同这一节气的特定人文蕴涵紧密关联。在我的经验里,清明多洌风,冥晦或阴雨;彷佛清明天然就是“鬼节”,天然就是阳间与阴界衔接、生者与亡灵呼应的日子。 捕鸟人天不亮就动身,鸟群天亮开始飞翔。捕鸟人来到一片果园,他支起三张大网,呈三角状。一棵果树被围在里面。捕鸟人将带来的鸟笼,挂在这棵树上,然后隐在一旁。捕鸟人称笼鸟为“繇子”,它们的作用是呼喊。繇子在笼里不懈地转动,每当鸟群从空中飞过,它们便急切地扑翅呼应。它们凄怆的悲鸣,使飞翔的鸟群回转。一些鸟撞到网上,一些鸟落在网外的树上,稍后依然扑向鸟笼。鸟像木叶一般,坠满网片。丰子恺先生把诱引羊群走向屠场的老羊,称做“羊奸”。我不称这些繇子为“鸟奸”,人类制造的任何词语,都仅在它自己身上适用。 平常,我们有“北上”和“南下”的说法。向北行走,背离光明,称作向上。向南行走,接近光明,称作向下。不知这种上下之分依据什么而定(纬度或地势?),在大地上旅行时,我们的确有这种内心感觉。像世间称作官为上,还民为下一样。 麦子已经抽穗了,麦芒耸立着,剑拔弩张的样子,但剥开,尚未形成麦粒,空的。听到了远处“四声杜鹃”的声音。树木的叶子也充分舒展开来。绿色也有浅绿,新绿向深绿和墨绿过渡。洋槐花已开放约十天,似盛期已过,叶子已遮掩了花。农民正在麦田拔一种类似野花的草,水也刚浇过。依然是喜鹊。飞过两只乌鸦。
Copyright ©2024 句子摘抄本  |   豫ICP备202410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