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千年文学备忘录

在但丁那里,整行诗被具体的地点(山中)支配 […] 而在卡瓦尔坎蒂那里,形容词“白”似是赘字,加上动词“飘落”把风景溶解成一种悬而未决的抽象性气氛但主要是第一个字决定了两行诗的不同。连词“和”把白雪放置在与之前和之后其他景色相同的水平上:一系列意象犹如世界各种美的目录 […] 一切如此迅速地运动,使我们没有意识到其连贯性,而只意识到其效果(卡)。副词“犹如”把整个风景纳入一个隐喻的框架里,但它在这框架里有自己的具体的现实 […] 一切都获得一种连贯性和稳定性:事物的重量被准确地阐明(但)。文学中两种对立的倾向:一种是试图把语言变成无重量的元素,它像一朵云那样飘浮在事物的上空 […] 另一种是试图赋予语言重量、密度,以及事物、形体和感觉的具体性。但丁真正的天赋在于“从语言中提取声音、情绪和感觉的所有可能性,在于从诗歌的所有层面、用诗歌的所有形式和特性来捕捉世界,在于传达这样一种感觉,也即世界是有组织的,有系统、有秩序、有等级,在那里一切都有自己的位置”。轻是与精确和坚定为伍,而不是与含糊和随意为伍。“应该像鸟儿那样轻,而不是像羽毛。”首先,把语言变轻,进而通过似乎是无重量的文字肌理来传达意义,直到意义自身以同样等精纯的一致性显现(狄金森)。其次,是对有微妙和难以觉察的元素在起作用的一连串思想或心里逻辑程序的叙述,或任何一种涉及高度抽象的描写(亨利·詹姆斯)。其三,是一种获得象征性价值的轻的视觉形象(越过墓石的诗人)。忧伤是悲哀的一种轻式表现,幽默也是喜剧失去体重的一种表现。它怀疑自身,怀疑世界,以及怀疑整个利害攸关的关系网络。错综复杂地互相纠缠的忧伤与幽默,成为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重音。月亮一出现于诗中,就带来一种轻盈感、浮悬感,一种静默的魅力。他(莱奥帕尔迪)诗中出现的月亮,所占篇幅不多,但它们足以把月光洒在整首诗上,或把那不在场的月亮的投影投在诗上。...

热门推荐

1、珀尔修斯的力量永远来自他拒绝直视,但不是拒绝他注定要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他随身携带着这现实,把它当作他的特殊负担来接受。 2、三、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一个人的成年生活应有一段时间用于重新发现青少年时代读过的最重要作品。后来的这次接触也就是全新的 3、我尤其努力消除故事结构的重量和语言的重量为了砍下美杜莎的头颅而又不被她变成石头,珀尔修斯求助于最轻的事物,也即风与云,然后把目光停留在只能以通过间接方式去看的东西,也就是镜中的影像。任何解释都会使神话贫化和窒息。对待神话,万万不可草率。最好是让神话栖居在记忆中,最好是停留在每一细节上,省思它们,而又不与它们的形象语言失去联系。珀尔修斯通过把头颅藏起来,而成功地控制了这张可怖的脸,一如他先前通过在镜中观看它而成功地把它割下来。珀尔修斯的力量永远来自他拒绝直视,但不是拒绝他注定要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他随身携带着这现实,把它当做他的特殊负担来接受。蒙塔莱在诗中坦承坚信那看似最易凋谢的事物的永久性,坚信蕴含于最微弱的痕迹中的道德价值:“那擦亮的微光 / 并非火柴的一闪。”对昆德拉来说,生活之重主要在于束缚,在于公共和私人束缚所形成的密集网络,它愈来愈紧地将我们包裹起来。也许,只有智力的活跃性和游移性可逃避这种惩罚在文学的无垠宇宙中,总有 […] 一些可以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看法的风格和形式……但如果文学仍不足以确保我追求的不只是梦,我就会求助于科学,让科学来为我心目中那一切重量全部消失的想法提供养分。卢克莱修的《物性论》是第一部描写对世界的认识偏向于溶解世界的坚固性的伟大诗篇 […](卢克莱修)首先告诉我们,空虚与实物一样具体。哪怕是在阐述决定每一事件的严格机械性的规律时,他也感到有必要让原子以无法预期的方式偏离直线,从而确保原子和人类的自由。对奥维德来说,任何事物也都可以转变成另一些事物,对世界的认识也意味着溶解世界的坚固性。如果让我来为新千年挑选一个吉祥的形象,我会挑选这个:这位诗人哲学家灵巧地一跃而起,使自己升至世界的重量之上,证明尽管他身体也有重力,他却拥有轻的秘诀,也证明很多人以为是时代的活力的东西——喧闹、咄咄逼人、加速和咆哮——属于死亡的王国,就像一个... 4、人类的意识从其人类中心论的褊狭中苏醒过来的那种缓慢过程,顷刻间就会被诗化发明废止。 5、康拉德将世界视为黑暗与充满敌意的东西,可是他以全部人类的力量来对抗,包括人类的道德规则与勇气。面对黑暗、混乱如雪崩般的降临,以及充满神秘与绝望的世界概念,康拉德的无神论人性还是坚守阵营、站稳脚跟,就像麦克霍尔在台风中的表现一样。 6、当珀尔修斯要与背上镶着贝壳的海怪斗争的时候,他要将美杜莎那颗万蛇攒动的头面朝下地放在一块岩石上,不过他先铺上一层海草与水中芦苇,如此一来这颗头才不会因为与沙子坚硬的表面接触而受苦。水仙们看到芦苇与美杜莎接触而变成石头之后,便出于好玩让其他芦苇也遭受同样的命运,这便是珊瑚的由来。
伊塔洛·卡尔维诺

原作者:伊塔洛·卡尔维诺

伊塔洛·卡尔维诺作品: 《为什么读经典》
伊塔洛·卡尔维诺简介:

伊塔洛·卡尔维诺(1923-1985)是意大利当代最有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在四十年的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力求以最贴切的方法和形式表现当今的社会和现代人的精神,以及他对人生的感悟和信念。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每一部都达到极高的水准,表现了时代,更超越了时代。他于1985年猝然逝世,而与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但他在国际文坛上的影响与日俱增,他的创作日益受... (更多)

Copyright ©2024 句子摘抄本  |   豫ICP备202410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