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回忆录(1989-1994)

老子生活的时代,是很坏的时代。……所以,老子才提出“无为”“无治”。可是我觉得老子的说法,是生气,是绝望,是唱反调,是现状逼得他往极端走。所以,老子哲学是伤心人语,看透人性的不可救药,索性让大家回到原始状态。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非常极端,非常不现实。世界上所有的乌托邦构想,以老子最彻底,最诗意,最脱离现实,绝对不可能。他的理想和当时的现实,他对他之后的一切的历史现实,都是宿命的叛逆。明知做不到,不可能,他偏要这样说。 这种近乎蛮横的心理,一定来自极大的痛苦。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也是发脾气的话,一是等于说,你做皇帝、做官僚、做军阀,都用不着;二是等于说,大家不必勾心斗角,不必投机贩卖,不必尔虞我诈。 老子最早知道中国的两种特产,一是暴君,二是暴民。 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几乎是粉碎性的决绝。

木心

原作者:木心

木心作品: 《文学回忆录》 《素履之往》 《琼美卡随想录》 《哥伦比亚的倒影》 《鱼丽之宴》 《即兴判断》 《从前慢》
木心简介:

木心 1927年生于浙江桐乡。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82年定居纽约。陈丹青的导师。在台湾和纽约华人圈中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和传奇人物。曾出版多部著作。 1927年2月14日(西方情人节)生,浙江乌镇东栅人,据称,木心与作家茅盾(沈雁冰)两家有较远的姻亲关系。木心先生的大甥婿郑儒针是香港银行前行长——郑铁如先生... (更多)

Copyright ©2024 句子摘抄本  |   豫ICP备202410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