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开始认识到,病人不惜费尽心机去“解决”冲突,或者确切地说,去否认它们的存在并制造一种和谐的假象。我观察到患者用以解决冲突的四种主要尝试,患者最初的意图是掩盖一部分冲突,让其对立面占上风。第二个意图是“回避他人”,对神经症的自我孤立的功能我们已经有了新的认识。孤独就是基本冲突的一个部分,即一种最初对待他人的矛盾态度,但孤独也代表一种解决矛盾的意图。因为在自我与他人之间维持一种感情上的距离便好像使冲突不能发生作用。第三个意图与上面两个很不相同,患者不是回避他人,而是回避自己,他的整个实际的自我对他反而显得不真实,于是他心中创造出一个理想的自我形象来取代真实形象,在这人为的自我中,冲突的各部分改头换面,不再像是冲突,倒像是一个丰富的人格的不同方面。这样一来,对完美的需要正是力图符合理想化的自我意象,对赞美的渴求就可以看作是要求他人证实自己就是那个理想化意象。这种意象与实际的差距越大,对赞美的需求自然也就越难以满足。在所有这些解决冲突的尝试中,这种理想化意象也许是最重要的,因为它对整个人格有深远的影响。但是反过来它又制造出一条新的内心裂隙,因此又需要再一次地缝合弥补。第四种尝试主要是为了消除这种裂隙,同时也偷偷抹去其他的冲突。这就是我称为“外化作用”的那种手段,病人认为内心的活动是自我之外的事件。如果理想化意象意味着与实际的自我有几步之差,外化作用则使真实面貌面目全非。外化作用再次产生了新的冲突,或者大大加剧了原有的冲突,尤其是自我与外界之间的冲突。这些倾向代表了一种尝试,由于病人对他自己感到失望,便企图用代偿性生活求得补偿。他在虐待行为中表现出的横蛮态度,正是由于他嗜求报复的胜利。所以,对有破坏性的自利行为的偏爱,本身不是一种独立的神经症趋势,而只是更广泛的整体在顽强地表现它自己,我们暂时没有更好的术语来指称这个整体,便定名为虐待狂。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