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总是提起早年经历,以此劝慰自己:即使他竭尽全力,有些挫折也无法避免。但同时他又觉得自己本可以挺过之前的苦难而毫发无伤,像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这一现象的部分原因在于他的理想化形象,因为理想化形象让他无法容忍自己从过去到现在有任何瑕疵或冲突。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反复拿童年的事诉苦、作为一种逃避自我的特别手段,让他心存幻想,好像自己很爱自省一样。他外化了这些痛苦,就感觉不到内心起作用的力量;他无法想象生活中的自己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角色。既然不再是推进器,那他就把自己当作一个球,被朝山下推了一下,便只能不断往前滚;或者说像一只豚鼠,一旦跑起来,永不能停下。 患者片面强调童年影响,清晰地表明了他的外化倾向,所以每当发现持这种态度的人,我就猜测他已经彻底疏远了自我,并被驱使着继续不断远离真实的自己。我的这种猜测屡试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