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观世变

中国在历史上不但成为成吉思汗版图的一部分,饮食上也接受了蒙古族的烧烤文化,并从中亚、西亚传入蒸馏酒的技术。1500年之后,海道开通,中国对外贸易大为发达,经济不断成长上升。玉米、番薯就在这时流入。这两种作物容易种植,因此扩大了中国的耕种面积,也养活了更多的人口。中国的饮食文化大约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之间逐渐发展出四大流派:北方菜、南方菜、四川菜、广东菜。这种现象的形成,与经济的繁荣大有关系。民间信仰有诸教合一的倾向,佛道不分,上层宗教式微。基督教信仰和烘焙技术一起自西方传入。

标签: #摘抄

热门推荐

1、“不废江河万古流”中国历史文化就像万古江河一样源远流长,奔腾向前,在当今世界越发显示其务求魅力和巨大向心力。 2、中国核心文化地区,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北边是沙漠和草原,西边是高及天际的高山与高原,东边和南边面对大海。整体看来,中国对外有高山峻岭、沙漠、海洋为界限,尤其是北边的沙漠和西边的高山、高原这两大屏障,使得中国的世界是望向东南的。传说中,女娲造天,天塌后地倾东南。然而,中国文化史上的地理,并不只是看向一个方向,而是四面八方各个地区都自成格局,各有创新,也有交流。这一情形,造成中国文化发展的复杂面貌:既能始终呈现各个地区的地方性特色,同时又能在小异上颇见大同。 3、“在数千年的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上,我所看到的十分有限,正如渚岸望江,有时看到波涛汹涌,有时看到平川缓流,终究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段。假如用河流为比喻,中国文化的发展有如黄河,长江,源头相距不远,都在巴颜喀拉山区,一向北流,一向南流。这两条大河的水系,笼罩了中国的大部分疆域,然后殊途同归,倾泻于太平洋的黄海与东海。两个水域分别在中国的北部和中南部,界定了两个地理环境,呈现了自己的文化特色。黄河九曲,夭矫如龙,先是昂首北上,接着俯冲南下,然后逶迤向东,倾注大海,带走了万仞黄土,铺散在千里平原,天玄地黄常为中国宇宙的本色。黄河带给中国肥沃的土壤,也挟来一次又一次的洪荒劫难。中国人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也集聚了文化的创造力” 4、“只是长江水系,支流复杂,多姿多彩,也许更近似文化长河的变化景象。长江源自巴颜喀拉山下的涓涓细流,先流向西南的深谷,袭夺金沙江,再流入四川接纳沱江、岷江、嘉陵江、汇集了藏边甘青的灵水,始成洪流。从此,大江东流,在冲破大巴山的拦阻时,奔腾叫啸,两岸峰高及天,神女雾掩,巫峡云遮,藤萝垂碧,滩险水急。江水又东,出峡之势,直泻千里,奔入湖广丘陵湖泊,于是浩荡奔放,始成大器。江水又东,一路收容湘资沅醴,以及赣江、清江带来的南方雨流和汉水带来的中原黄土,更有雍容广大的气象:星沉平野,月上东山,远树近山,江渚沙洲,美不胜收。 5、南方的开发,过去一直以为只是一些少数民族的同化,已经汉人的拓展而已。往远处想,我们可以想到许多更重要的,可以成为世界史上的一个课题。 6、宋代的中国,不能再以“天朝”自居,是以有反求诸己的内敛气象。宋人重华夷之别,正闰之辨,宋代史学著作,每多这些讨论。宋人好古,常有复古的倾向,理学思想必以上溯孔孟为标榜,宋代稽古的学风,开中国传统考古学的先河。凡此作风,都可解释为在列国体制中,寻找汉族中华文化的定位。
许倬云

原作者:许倬云

许倬云作品: 《万古江河》
Copyright ©2024 句子摘抄本  |   豫ICP备202410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