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智慧

孤身独处正是他们求之不得的,闲暇则是至高无上的赐予。他们的重心就在他们的自身当中。由此,我们可以解释清楚为何这类极其稀罕的人物,就算他们有着最良好的性格脾性,也不会对朋友、家庭和集体表现出其他人都会有的那种强烈的休戚与共的兴趣。他们拥有自身内在,那么,尽管失去了其他的一切也能得到安慰。因此,在他们身上有着一种孤独的特质;尤其在别人从来没有真正完全地满足过他们的时候,这种特质就更加明显。他们因而无法视别人为自己的同类。的确,当彼此的差异无处不在的时候,他们也就慢慢地习惯了作为另类的人生活在人群当中。在称呼人群时,他们脑子里想到的是第三人称的“他们”,而不是第一人称的“我们”。

热门推荐

1、如果我们的存在是否具有价值需要依靠别人来评定,我们的生命就是可悲的。在人生的路途中,如果我们愿意而且有能力做到两点:放眼前途,容忍异己,我们会受益良多。前者让我们不受损失和伤害,后者可以使我们免于争论和口角。对别人的行为感到气愤,就如同对着滚到我们面前的石头气愤一样愚蠢。做人需要委屈自己,有些人跟你交往的唯一接触点,就是你性格中自己最不喜欢的那一部分。塞尼加说:无人能够长时期伪装不存在的性格,因为天性不久就会依然故我。 2、人生短促如浮游,将自己短短的一生去侍奉那些卑鄙的恶棍是多么不值啊! 3、我们的痛苦多半在于瞻前顾后;痛苦本身是短暂的。死亡的忧虑所引起的痛苦,甚于死亡本身。 4、我们要提醒自己不要向生活提出太多的要求,因为我们如果这样做,我们幸福所依靠的基础就变得广大了。依靠如此广大的基础才可以建立起来的幸福是很容易倒塌的,因为遭遇变故的机会增多了,而变故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5、我们全力以赴希望获得的东西,往往在得到的时候,发现已经不适合我们。对他而言,幸福来得太晚,从另一方面说,他自己抵达得太晚,无缘享受幸福。伏尔泰说:“快乐不过是梦,忧伤却是现实的”最快乐的命运,不是去体验到最怡人的欢喜或是最大的欢乐,而是把生命带到终点,未遭受到身体或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我们要小心,不要把人生的幸福建筑在过于宽泛的基础上,不能要求拥有许多条件以保持快乐。一个人所能领悟的,只是他自己的观念、感情和愿望,外在世界对他的影响,只能促使他产生那些观念、感情和愿望。心境平静是享受此刻的必要条件。除非我们能享受一个个的片刻,否则就无缘窥见人生幸福的全貌。 6、人性中最坏的特点是对别人的不幸遭遇幸灾乐祸,这是一种非常接近残忍的感情。幸灾乐祸所带来的笑骂,简直是来自地狱的笑声。
叔本华

原作者:叔本华

叔本华作品: 《叔本华人生哲学》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叔本华思想随笔》 《叔本华美学随笔》 《叔本华谈人生得失》 《人生之路如何走过》
叔本华简介:

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德国哲学家,通常被视为悲观主义者。他以著作《意志与表象的世界》而闻名。叔本华明确地阐述了一种双面理论来理解我们的现实世界。它指出,世界由意志与表象组成,它们同时存在又相互区别。叔本华赞成悲观的哲学主义,把生命视为不幸的,无意义的,充满痛苦的。但是,通过更进一步审视,他的哲学和东方的思... (更多)

Copyright ©2024 句子摘抄本  |   豫ICP备2024103639号-1